1853年,Killian将脊柱滑脱症定义为“一个椎体与其相邻的下一椎体相对向前滑移”,在绝大多数病人滑脱发生在骶骨上,但也有少量滑脱发生在第五、第四,甚至更高的节段。 1. 脊柱滑脱的病因及分类 脊柱滑脱症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,按其发病原因和解剖学特征可分下列几型: (1)I型 先天性。为先天畸形所致,可分为三个亚型,Ia型,该型为关节突发育不良并呈水平排列,通常两侧平面不对称,还常常伴有宽脊柱裂,上述畸形使得腰骶部非常薄弱,不能支持体重,导致滑脱。该型的稚弓峡部和神经弓多完整,因此滑脱一般不致超过35%,但常对马尾形成很大的压力,腘绳肌可以高度紧张。Ib型,该型为关节突呈异常矢状排列,后方支持结构也同样有发育不良,一侧的关节突后端较前内旋,使其不稳,易于滑脱。由于该型病人的神经弓多完整,极少发生高度滑脱。Ic型,这一型为其它可以造成脊柱滑脱的先天性畸形,如椎体发育不全所致的先天脊柱后凸和骶骨的前或后成角畸形。 (2)II型 椎弓峡部崩裂性。均为峡部的应力骨折所形成,可分为两个亚型,IIa型,峡部应力骨折而致峡部崩裂。IIb型,峡部应力骨折愈合,椎弓完整但拉长。 (3)III型 退行性。脊柱和关节突的长期退行性不稳,病变水平的关节突发生再塑形。旋转应力首先造成损伤,继之前滑椎体的下关节突发生小压缩性骨折,随滑脱的发展,关节突逐渐改变为水平方向。退行性滑脱伴有旋转不稳,一侧的关节总是较另一侧移位大,而移位重侧为比例矢状排列的一侧。女性退行性滑脱发生率较男性高6倍,L5节段较其它节段高6~9倍。L5骶化的较未骶化的高4倍,另外髂嵴连线水平较低者发生率也较高。该型滑脱很少超过33%。 (4)IV型 创伤性。椎弓的钩状部的急性骨折,也可有椎弓根骨折,但多无峡部骨折。创伤性滑脱总是发生于严重的创伤,并且是在创伤后逐渐发展加重的,时间可以是数周或更长,因此它不是急性骨折-脱位。 (5)V型 病理性。全身或局部骨骼病变所造成,是一种少见的类型。分为两个亚型,Va型,全身性骨病,如:骨质疏松症(Alers-schoenberg’s disease)等。 Vb型,局部性骨病,如:骨感染、肿瘤和其它破坏性病变。 (6)VI型 手术后滑脱,发生于手术减压切除过多的后方支持结构之后。 2 各种脊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2.1 先天性 2.1.1. Ia型(1)较其它类型滑脱发生的更早;(2)滑脱严重;(3)病人多有严重的腘绳肌痉挛,但若伴有脊柱裂,神经情况多较好;(4)较其它类型更需融合。 2.1.2 Ib型(1)高度滑脱少见;(2)病人多因腿痛、背肌和腘绳肌痉挛和步态改变而求医;(3)L5水平以下的马尾常受压;(4)单纯融合,未同时减压,病人的神经症状恢复很慢,但可最终恢复。可在融合坚固后再行减压。 2.2 退行性 (1)少见于 40岁以下;但发生率随年龄增长,在高龄者非常常见;(2)女性较男性常见;(3)可发生两型疼痛,间歇性跛行和坐骨神经痛;(4)滑脱多不大于33%;( 5)严重的神经损害罕见,但可见垂足;(6)即使有坐骨神经痛,也无坐骨神经牵拉征;(7)多数病人勿需手术治疗。 2.3 峡部崩裂性 (1)罕见于5岁以前;(2)多在小学一年级时开此新闻共有5页 1 2 3 4 5 |